前所未有的高度非傳染慢性疾病正重新引起人們對於祖先飲食習慣的興趣,以找回我們所失去的營養。藉由這樣的改變,我們是否能改善我們與地球的關係,並進一步找回人類與環境的健康呢?
法國營養學家 Sarah Somian 說:「農業工業化的興盛,已經使得人們逐漸與他們的飲食失去連結。」
營養學家表示,許多農村裡食用的傳統未加工食品,例如小米及馴鹿,都具有高度營養,並提供健康的脂肪酸、微量營養素且具有淨化特性,這些都是在高收入與中收入國家的飲食中廣泛缺乏的。
而全球的原住民族飲食(從東印度的森林食物如根莖及塊莖,到北加拿大的冰魚、馴鹿及海豹)不僅多樣化、適合當地環境,更能對抗營養不良與各種疾病。
瓦解中的傳統部落飲食文化
傳統食物系統需要記錄,才能使政策制定者知道破壞生態系統的風險,這不只為了住在當地的原住民族,也是為了其他所有人。
英國一位原住民權益相關國際組織 Survival International 的資深研究員暨社會運動者Jo Woodman說:「許多部落或原住民族的食物系統是複雜、自給自足,且能提供非常種類多元、營養多樣的飲食。」
但因為環境的破壞,使得傳統生活方式瓦解,加上加工食品、精製脂肪及油品、以及單一碳水化合物的引進,導致原住民族人口的健康惡化,也使具有豐富營養及原本能使部落族人飽足的糧食生產量降低。
「傳統食物系統需要記錄,才能使政策制定者知道破壞生態系統的風險,這不只為了住在當地的原住民族,也是為了其他所有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原住民族營養與環境中心(Centre of Indigenous Peoples’ Nutrition and Environment)的創辦人 Harriet Kuhnlein 如是說。
自 1960 年代開始,經濟成長、都市化及全球人口增加至逾 70 億人,均使得動物性食品,包括肉品、蛋及奶製品的消耗量倍增,根據肯亞奈洛比的國際家畜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ILRI」),這樣的食用量佔 2013 年全世界飲食能量的 13%,該機構特別指出農場養殖的家畜的消耗更提高到全世界穀類的三分之一。
而聯合國環保計劃(UN Environmental Programme)指出,農業擴展是造成全球林木 80%被砍伐的原因,其中有一些就是為了種植更多的穀類。
當全球人口預期在 2050 年前來到 90 多億,我們必須多生產 50%的食物來應付這樣的人口,這個數字取決於屆時生態系統是否健康。Kuhnlein 說:「若環境被破壞或汙染,食物的供給更會大大地被影響。」
健康的傳統飲食,反而引起先進國家的重視
藜屬植物、馬唐屬植及小米,正被愈來愈多喜好進口食品的年輕及較富有的世代所忽略,但反而愈來愈受到已開發國家的歡迎,並開始栽種。
原住民族的食物系統,從巴拉圭東部阿契族(Aché)這樣的漁獵民族、肯亞北部馬賽族(Massai)的牧人、靠畜牧與捕魚維生的加拿大北部依努伊特人(Inuit),到斯堪的納維亞的薩米族(Saami)與印度東部種小米的孔達族人(Kondh),他們收集與烹飪食物的方式,總能帶出環境所能提供的最多養分。
這群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擁有如何吃得營養又不傷害生態系統的敏銳知識,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所贊助的原住民族食物系統、營養與健康研究論文(FAO-Supported Study on Indigenous Food Systems, Nutrition and Health)的協同作者 Kuhnlein 在 2009 年說:「原住民族的食物系統包含了經過長期演進的文化與各地生態系統內的生活模式所孕育而生的寶貴知識。」
近幾年來,長期由原住民族及開發中國家的農村社區所栽種的穀類,例如藜屬植物、馬唐屬植及小米,正被愈來愈多喜好進口食品的年輕及較富有的世代所忽略,但反而愈來愈受到已開發國家的歡迎,並開始栽種。
研究、行銷及捐款人贊助的資金,都讓這些能降低膽固醇、提供微量營養素及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高蛋白穀類受到更多關注,Somian 即表示:「由於這麼多的健康益處被遺忘,或因為有些食物直到最近才被發覺,重視原住民族文化及他們祖先的智慧,對減少傷病極為重要。」
長期由原住民族及開發中國家的農村社區所栽種的穀類,例如藜屬植物、馬唐屬植及小米,反而愈來愈受到已開發國家的歡迎。
將小米改成稻米,是好還是壞?
當這個地區有那麼多營養不良的人,為什麼要將有營養價值的農作物換成稻田?
一個從 2005 年就開始和印度奧利薩邦的少數原住民族農民合作的非政府組織「生活農場」(Living Farm)的主管 Debjeet Sarangi 表示,傳統上,當地的孔達部落(Kondh)曾種植高達 16 種小米。
但目前為止,散居在約1 萬 5 千個村莊的十萬名孔達小米農夫,已經將種植面積減少了 63%,從 1975 年估計的 50 萬公頃降至 2008 年的 20 萬多公頃,這是因為他們開始改種稻米,以便換取政府一項白米計劃所補助的精製白米,即使這些白米對健康是有風險的。
Sarangi 說:「當這個地區有那麼多營養不良的人,為什麼要將有營養價值的農作物換成稻田?」Sarangi 的非政府組織曾在 2011 年的一項報導裡指出,孔達部落 75%的五歲以下孩童體重都低於該年紀的標準體重,而 55%則低於標準身高,這些都是長期營養失調的徵兆。
另一種普及度正在減少的所謂「超級食物」是螺旋藻,那是一種在池塘中生長的藍綠藻,是許多傳統膳食文化裡的主食,例如查德的加涅姆族。
根據美國紐約大學榮戈恩醫學中心(Langone Medical Centre of New York University),螺旋藻可能提高免疫力、降低發炎、減少過敏反應,也同時提供了健康的蛋白質來源。
Woodman 說:「事實上,有許多營養學家正在提倡傳統及原住民族膳食,但諷刺的是,現代西方飲食習慣正在強迫推銷給全世界的部落,造成毀滅性的結果。」
北密西根大學的美國原住民族學的助理教授 Martin Reinhardt 博士則說:「我們已經失去與周遭世界最初的關係。」
健康的原住民族傳統飲食正在被殖民
少數民族如亞瓦、丁及可姆族人的傳統飲食均以森林裡的動植物為基礎,但近幾十年來,寮國政府以經濟發展為由,將成千上萬的人民從高地遷移至城鎮。
Reinhardt 是一位美國密西根州聖瑪莉瀑布契帕瓦族中的歐及布威族人(Anishinaabe Ojibway),他表示,美國原住民族耆老在過去的歷史上會提前規劃七代的食物系統,並告訴每一代族人,他們有責任要確保第七代的生存;他們藉著打獵來獲取所需的食物、保護森林與水資源,並維持了食物的生物多樣性。
Reinhardt 指出,當美國原住民族被迫同化,這些古老的營養知識便遺失了。根據美國聯邦政府印地安健康服務中心(US federal government’s Indian Health Service)所主導的美洲原住民族糖尿病計畫,登記有案的 566 位族人中所患有糖尿病的比率高於全國平均 9 倍!
有相似狀況的是加拿大第一民族及依努伊特族,根據聯邦政府衛生署(Federal Health Department),他們的患病率是全國平均的 5 倍。
農業發展國際基金(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在 2012 年的報告中曾記載, 寮國北部高地的少數民族如亞瓦(Yawa)、丁(Htin)及可姆族人(Khmu)的傳統飲食均以森林裡的動植物為基礎,包括山豬、鳥、竹筍、香蕉花及有豐富維他命 C 的馬鈴薯,但近幾十年來,寮國政府以經濟發展為由,將成千上萬的人民從高地遷移至城鎮。
寮國首都永珍的前世界銀行顧問暨人類學家 Jim Chamberlain 即說:「部落現在較少接觸到天然資源。」他表示,他們的傳統飲食依賴森林,而遷居使他們的營養狀況下滑。寮國五歲以下的兒童的營養失調率是東南亞國家中最高的。
可姆族人的傳統飲食均以森林裡的動植物為基礎,但近幾十年來,寮國政府以經濟發展為由,將成千上萬的人民從高地遷移至城鎮。
恢復傳統食物文化攸關每個人的健康,同時也對環境生態的維持很重要,但缺乏市場對超級食物的支持,的確對傳統食物的推廣造成很嚴重的挑戰。
除此之外,據加拿大政府指出,該國許多魚類都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是北極圈部落傳統飲食中的主食,但他們卻逐漸在受汞汙染的水中生活及產卵。而全世界的伐木行為往往是為了開發更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卻也削減了可以從森林中取得的養分。
Reinhardt 曾參與 UNM 於2010 年至 2012 年間進行的一項「為飲食去殖民」專案,目的是要教導人們如何連結食物、文化、健康及環境,他表示,很多環境破壞都是現代社會與食物系統脫節的結果。
他還說:「人類可以,也需要以非常親密的方式與自然重新連結,如同我們沒有自然就無法生存一樣。」「我希望我們還沒成為壓死地球的最後一根稻草。」
參考資料:https://www.matataiwan.com/2014/05/08/indigenous-diets-can-help-fight-modern-illnesses-say-health-experts/
留言列表